当前位置:首页 » 小白分享 » 正文

家有扁担田

527 人参与  2022年08月31日 19:56  分类 : 小白分享  评论

老家地处川西平原和丘陵接壤过渡带,在村子起伏的浅丘版图上,稻田大小不一,极不规则地铺筑成村庄肌理中“毛细血管”。村里人往往按其形状和所在地,给一块块稻田命名。三角状的就叫三角田,方形状的叫方方田,扁担状的叫扁担田,弯弯曲曲的则叫大湾田,在竹林边的便叫竹林田等等,如此种种。

biandantian.jpg 家有扁担田 小白分享

每一块稻田就是一个碗,装着村子绵长的日子。站在老屋大门外,一抬眼就能看到扁担田,宽不足八尺,长约十五来丈,中间稍宽,两头略窄,状如扁担,存放在了农耕文化的历史隧道中。一如壮族的“扁担舞”,以扁担为道具,或轻重、或强弱、或快慢,此起彼伏打击长板凳,演绎出耙田、插秧、收割、打谷、舂米等劳动气息和生活韵律。当然,扁担田和扁担,让庄稼人在山乡青青黄黄的日子里,有了可以肩负生活的勇气。

地为粮之本,千百年来,对土地的热爱与眷恋深藏在中国人的血脉里。“地是活的家产,钱是会用光的,可地是用不完的”,中国著名社会学家、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江村如是说到。随着1978年小岗村18户村民签订大包干契约,用“大包干到户”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后,老家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。分田到户时,父亲抓阄分得了扁担田,一天里少不了要去田边转上几趟。母亲讲:“成天去转,转啥子嘛,别人又搬不走你的田。”父亲却高兴着回应,“家里可以没门,手里不能没田,踩到田里,闻闻清香,一股爽溜溜痒滋滋的感觉从足底直抵心里头。” 

靠田保命,靠地养生。村民的命离不开田地,锄头是筷子,土地是饭碗,不种田不种地,农民就只能喝西北风。当然,田是好田,种田的亦是好手。父亲、母亲从早到晚,不是在田里忙碌,就是在地里奔波。而扁担田里的活计也干得风生水起,一年两季,夏收冬麦、秋收夏稻。

就拿夏稻种植来说,插秧是挺繁琐的。繁琐始于拔秧苗,母亲将秧母田里的秧根伏于水下,根向朝外,适度用力涮个上十来下,听不见多大声响,秧根已涮得干净清爽,捆成小捆的秧把头,聚成一堆。那时上学的我们,也会利用热火朝天的劳动节参与到农忙中,学着母亲的样子,在秧田里感受泥土的芬芳和劳动的踏实。得力的大姐总会担着扁担,将秧把头堆放在竹制篮筐里,挑到要插入的水田边,再将那一小捆一小捆的秧苗均匀地抛入水田。秧田里聚集了好多男女老少,他们一边侍弄着手里的活计,一边大声地谈笑风生。

当然,插秧在村里人看来是种好田的一个“看家本领”,也是一门出老道的绝活。耕牛犁耙整理后的田土,经水浸泡后成泥。一个个戴着草帽的庄稼人,总是卷着裤腿,站在打好秧桩的水田里,弯着腰,拿起抛入水田的小捆秧苗,解开,平摊在左手,拇指和中指同时迅速地从一把秧苗当中“分秧”,然后右手顺势拿起分出的一小撮迅速地插入秧田,“手把青苗插野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”,似设计师笔下的格子、绣娘手中的万字格,横平竖直,空隙适度,水墨秧田里升腾着繁衍不息的意象。于是“开秧门”便成为巴蜀农耕文化节的标志。每年第一次插秧时,农家百姓以隆重的祭祀活动来感恩自然,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据传四千多年前,鱼凫国王带领子民们来到川西平原,传授渔猎、农耕,让大家能够自给自足、解决温饱,开始了“溪水堪垂钓,江田耐插秧”的巴蜀农耕文化延绵和传承。

希望的田野上,总是洋溢着一餐一食带来的知足与欢愉。纵横阡陌的田野飘散着“泥土的芬芳”,三三两两的庄稼人背着秋阳,肩头挑着沉甸甸的庄稼,或是水稻、或是麦子。一如在那辽阔的东北黑土地上,“喜看稻菽千重浪”的诗情画意,化为人与土地最热烈的交响,也成就了“稻黍飘香、颗粒归仓”最富生机的壮美画卷。和其它农田一样,扁担田肩负着种庄稼的使命,也同别的田一年到头水稻、油菜、麦子轮种外,扁担田还种过花生、红苕和一些蔬菜。

人勤地不懒。秋收后的稻田,在母亲的侍弄下,种上了红薯。其一为全家口粮问题解决燃眉之急,其二则为攒肥架子猪提供必要的食物。当红薯苗泛起枯叶,母亲就催促我们收割。母亲双手握住锄把,抡起锄头,把红薯从田拢里勾拽出来。鼓胀的红薯从泥地里打个滚儿翻上来,被母亲一把捉住,丢进背筐。装满两个筐,拿出扁担插到筐系下,用筐绳胡乱一缠一绕,弯下腰挑起来就走。扁担在母亲迈步前行时,随着肩膀的耸动有节奏地起伏。我总是屁颠屁颠地跟着,母亲擦着汗将一筐筐红薯倒腾在猪圈房,不几天便堆成了小山,随着寒来暑往,这些秋收冬藏将为全家的日子带来力量和希望。

自上世纪90年代起,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,村子里的年轻人加入南下北上打工的行列。一片热闹声中,稻田的名字逐渐变得暗淡。起始,冬小麦春水夏改成一季稻,后来有的田连一季也不种了,任其杂草丛生。

父亲过世后,母亲随我住到了县城,一年到头已难得回老家一趟。山乡老家那些曾经被村里人视为命根子的稻田,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淡去。只是母亲还会在家里,不时提及扁担田的名字。母亲常常絮叨:“现在种田的政策其实挺好,不用交税,还有补贴,多好的事啊”“前几年,县里给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,让广大农民吃下‘定心丸’”“现在好多田地都被老板包出去了,一大片一大片种上大豆、柑橘、川芎”……我理解和田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母亲对于田地的那份情感,骨子里把自己的一生与田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。

去年春节,小和老表到县城家里拜访,告诉母亲已回到了老家,他不想再外出打工了,打算回来好好种田。田种少了也没意思,他要种更多的田,问母亲闲置在村里的田能不能让给他种。母亲一听,忙不迭地连连说:“好啊,太好了,反正荒在那里,你就好好种吧!”小和老表许诺,下次给家里送新米来。母亲说:“一粒米都不要你送,只管种好。”老表抑制不住高兴的心情,话也多了起来。他告诉母亲,在镇里的鼓励下,他已添置了插秧机、施肥机等崭新的农机农具,政府给补贴了上万元,自己花不了几个钱。特别是镇里专门派了督导组下到村子里,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,道路、水渠都搞好了。在小和老表和母亲的交谈中,我深深感受到,当下的农业农村是外出务工山乡人最大的回旋余地,在老家有块地、有栋房,返乡回家有地种、有饭吃、有事干,心里也踏实、有底气。

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,我驾车陪母亲回家。望着车窗外一掠而过的乡野田畴,诸如大湾田、竹林田、扁担田等早已成片整理,满目的新绿让母亲的话匣子再也关不住了。在母亲如数家珍的指点下,我寻觅到了它们记忆里的形状和名字。头戴斗笠的小和老表站在田埂边,手上拿着无人机的操作盘。跟前的无人机稳稳地起飞,到三四米高度时,悬空停了一下。手指一按,无人机便往左移了一点,再一按,无人机旋转挥出了肥料。肥料像雨点一样四处散落,匀称地撒在稻田。不过一会儿工夫,一片稻田的施肥就完成了。

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,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的”愿景,不是虚妄,我由衷着感慨。如今,山村田野里扁担田如一根 “金扁担”,一头挑着“绿水青山”“金山银山”,一头连着国家的“粮袋子”、农民的“钱袋子”。一阵微风从田野上吹过来,我嗅到了稻花香的清新,让人陶醉。

来源:小白蜀黍,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!

本文链接:https://xiaobaiss.com/post/4837.html

必做手机赚钱项目推荐:


最新!手机做任务赚钱日赚百元★★★★★      点我查看教程


热门!手机购物返利省钱还挣钱★★★★★      点我查看教程

必做手机赚钱项目推荐:


最新!手机做任务赚钱日赚百元

★★★★★      点我查看教程


热门!手机购物返利省钱还挣钱 

★★★★★      点我查看教程

<< 上一篇 下一篇 >>

网站简介 | 免责声明 |

Copyright Your WebSite.Some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