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网络经历写成日记,带你了解互联网财富的那些事!
说起“东湖柳”,就不得不提凤翔东湖。
俯视雍山雍水,城郭之内一池清水,波光粼粼,莲荡池泓,柳条依依,谓之东湖也。东湖位于陕西宝鸡市凤翔县城东南隅,相传周文王元年,有凤凰饮水于此,被视为祥瑞之兆,故曰“饮凤池”。苏轼诗云:“闻音周道兴,翠凤栖孤岚,飞鸣饮此水,照影弄毵毵。”
东湖于凤翔,就好比西湖于杭州,皆因苏轼而结缘,并称“姊妹湖”。在修凤翔东湖的二十多年后,1089年,54岁的苏轼任杭州知府,在杭州建苏堤、浚西湖。东湖虽没“欲把西湖比西子,淡妆浓抹总相宜”的杭州西湖名气大,但有诗云:“东湖暂让西湖美,西湖却知东湖先”。“如人之有眉目”,东湖就是凤翔的眼睛,清澈深邃,明媚灵动,凝聚了无数情思和怅惘之处,尤其是其中的东湖柳。
东湖柳最早是苏轼所植,把“柳”音意为“留”,表达分离时欲留不住的遗憾之情。生生息息,一代代流传下来,人们叫它先生柳。在东湖观柳,就自然想起东坡先生。遂将湖岸之柳称为东湖柳,视千年古柳为苏轼的化身。“湖似郎官好,名因学士传。游鲦争唼雨,垂柳欲生烟”,清代诗人王士祯曾以诗简点出了苏轼与东湖的因缘。
人是一株柳,柳是一个人。宋仁宗嘉佑六年,风华正茂,雄姿英发的苏轼,从汴京出发,满怀一腔凌云壮志来到凤翔任凤翔府签书判官,踏上了人生仕途的第一程。和其他离家的青年一样,苏轼同样想念家乡,想念弟弟子由,被黄土高原上“有山秃如赭,有水浊如泔”的荒凉景象所感染,心境更为孤惶。某一日,步至“古饮凤池“上,眼前一亮,在“入门便清奥,恍如梦西南”中,找到了一缕家乡的感觉。欣喜之余,逐动了扩大浚疏“古饮凤池”的念头。于是政务之暇倡导官民,引城西北角凤凰泉水注入,建亭修桥,种莲植柳,很快一处湖光旖旎,美不胜收的园林胜地出现在郡城东,取名“东湖”。一来可灌溉良田,二来可游览休憩,三来还可寄托诗人思乡情怀。如此之幸事,让年轻的诗人文思泉涌,挥毫写下300多字的《东湖》诗,作为《凤翔八观》之一。
移步东湖,情感志趣思辨皆有所托。苏轼手握书卷矗立南广场,聆听着“吾家蜀江上,江水绿如蓝。尔来走尘土,意思殊不堪。况当岐山下,风物尤可惭。有山秃如赭,有水浊如泔。不谓郡城东,数步见湖潭。入门便清奥,怳如梦西南……”的吟诵,东湖蓝图画卷也在我们眼前舒展开来。
凤翔东湖属于典型的北方园林,占地32万平方米,湖水面积10万平方,内湖建有宛在亭、君子亭、鸳鸯亭、一览亭等,外湖建有山庄、牡丹园、九曲桥等,处处皆景、曲径通幽、可圈可点。松柏常青、翠竹簇拥、柳岸成荫,泛着淡淡的绿,这是水天一色东湖的最美底色,皆因湖柳洇染。十步皆美景,都有柳的身影。“吹面不寒杨柳风”,轻轻的、润润的、暖暖的,和着东湖的湿润、泥土的芳香,或于亭榭楼阁前后、或于廊桥曲径左右,绿绦垂下似珍珠玉帘,柳影摇曳、柳动影随,拂动碧绿的湖水对镜梳妆,荡起一圈圈涟漪。熙熙攘攘的姑娘们,穿着亮丽的衣裳,穿梭在柳条下,沸腾了整个东湖。
“春来无处不春风,偏在湖桥柳色中。”柳是最富有感情的。柳树绕着湖畔,一半在水上,一半在岸边,千姿百态,有龙爪柳、垂柳、倒插柳等等。或笔直挺拔,身躯盘着拳头般的疙瘩,像古代披甲持戈的武士;或根植岸土,身体微倾至水面,像婀娜多姿的少女洗濯飘逸柔软的绿发丝;或矮短粗胖,粗胖的似历经岁月沧桑的老人,正给矮短的新柳树讲述东湖的故事。
“两岸回环先生柳,一湖荡漾君子花。”东湖里有春花的前尘、有绿柳的往事,有一个能翻出更久远的春天。遥想当年,苏轼衣带飘飘,对酒当歌。君子亭里说雪月,会景堂上谈古今。荡舟湖上,小桥流水,水波不惊。问湖上清风,迎送多少文人墨客。思岸边杨柳,听不完春夏秋冬之传唱。我们经喜雨亭、一览亭、凌虚台、苏公祠、东湖碑林等景点,认真聆听苏轼修浚东湖、太白祈雨、官榷与民、改善漕运等故事,仔细品读《喜雨亭记》《凌虚台记》《凤鸣驿记》《思治论》等诗词石刻。作为凤翔府的“秘书长”,苏轼是接地气爱民的。北宋嘉祐七年(1062)春,凤翔遭遇大旱,苏轼日夜焦虑。恰逢此时,忽然降下甘霖,连续下了三天,瞬间消除旱情。忆往昔,古人有喜事,就用它来给物取名以示永不忘记。诸如周公得“嘉禾”作书名,汉武帝得鼎作年号,叔孙用北狄国君之名唤作儿子之名。喜事自雨来,苏轼遂新建亭子,取名“喜雨亭”。《 喜雨亭记》这样写道:举酒于亭上,以属客而告之,曰:“五日不雨可乎?”曰:“五日不雨则无麦。”“十日不雨可乎?”曰:“十日不雨则无禾。”“无麦无禾,岁且荐饥,狱讼繁兴,而盗贼滋炽。则吾与二三子,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,其可得耶?今天不遗斯民,始旱而赐之以雨。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,皆雨之赐也。其又可忘耶?”后来,苏轼更是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凤翔的“官榷”制度,让利于民。
在东湖这座“苏轼活的纪念馆”中,苏公祠门外联书:“道学寓风流当时帝许奇才一代文章高北宋,宦游同石隐此日人怀旧德百年笠履寄东湖”,给予了苏轼最恰切的评鉴和纪念。沿着苏轼足迹,进入大门,迎目便见壁刻的苏轼《思治论》,“犯其难而图其致远”,以一番气势磅礴的政论见解表达了他的治国方略和鹏程大志。祠内由正殿、仝笑山房、琴鸣精舍、壁廊等,飞檐斗拱,雕梁画栋,苏轼塑像依旧矗立,陈列诗文绘画等文物,并配以匾额、盈联,全面展示苏轼在风翔的政绩文史。
绿绦拂堤、湖光掩映,东湖柳不再是单纯的柳树。如果说苏轼给东湖柳增加了文气而名垂千古,那到了清朝中叶,东湖柳又因左宗棠、林则徐与“武”有了交汇。现下,令人称道的便有了左公柳和林公柳了。
左公柳位于湖心岛君子亭前,粗壮古拙气势威猛,满身疙疙瘩瘩,虬枝突兀。枝头鲜绿若纱,婆娑一片。树身稍稍前倾,象征左宗棠当年奔赴新疆平叛的急切身影。据历史记载,清朝晚期,左宗棠率兵平定陕甘两省回乱,继而从凤翔出发,一举收复新疆。左宗棠有个习惯,就是在经他手收复的地方栽植杨柳。这杨柳既是标志,也是纪念。他南征北战,一路之上栽植的杨柳,就成为了他的足迹。他从凤翔出发去收复新疆,在东湖誓师植柳,一路向西征讨,所向披靡。杨柳也就栽了一路,因而也留下了“大将筹边未肯还,湖湘子弟满天山;新栽杨柳三千里,引得春风度玉关”的赞词。现存的左公柳也让东湖涂上了一层英雄的色彩。
柳树新绿,有了左宗棠栽的柳树,时任陕西巡抚的清朝重臣林则徐,途经凤翔东湖。徜徉于风光旖旎的湖畔,林则徐追慕先贤,感慨万千,欣然栽下数棵柳树寄托情思。此刻,我慢慢走向这株徐柳,树主干粗壮、虬结盘曲,树枝生机盎然、俊秀挺拔,树冠上青枝纷披,葱绿的柳丝儿飘飘荡荡,我感受到的是古柳的神采奕奕、气格不凡。这几株数百年未损,受到凤翔人的特别呵护,应是对左宗棠平乱收复新疆功劳、林则徐禁烟抗击洋奴气节的尊崇。
离开东湖,朋友将《苏轼初仕凤翔府》作为伴手礼赠送我。拜读着苏轼在凤翔撰写的《凤鸣驿记》《喜雨亭记》《凌虚台记》《思治论》等著名的“三记一论”,其中好多篇章里提及东湖,可见东湖在苏轼心中的分量。
千年凤翔东湖,苏轼就是岸堤上的一株绿柳。东湖柳、东湖柳,今又青青君知否?
来源:小白蜀黍,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!
本文链接:https://xiaobaiss.com/post/5675.html
必做手机赚钱项目推荐:
最新!手机做任务赚钱日赚百元★★★★★ 点我查看教程
热门!手机购物返利省钱还挣钱★★★★★ 点我查看教程
必做手机赚钱项目推荐:
最新!手机做任务赚钱日赚百元
★★★★★ 点我查看教程
热门!手机购物返利省钱还挣钱
★★★★★ 点我查看教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