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网络经历写成日记,带你了解互联网财富的那些事!
荷花亦称“莲”,又名“菡萏”“芙蓉”。其出场,总带着仙气。传说荷花为美貌的天仙子,因眷恋凡尘的双双对对、男耕女织被罚,同王母的莲花宝座一起坠落西子湖畔,从此灵性生长,花开花谢,年年往复。
“山有扶苏,隰有荷华”,于是荷之灵性就在古人著书中娓娓道来。刘桢在《公宴》诗云:“芙蓉散其华,菡萏溢金塘”,冯延巳在《忆江南》词曰:“玉人贪睡坠钗云,粉消妆薄见天真”,李商隐在《赠荷花》也曾感言:“世间花叶不相伦,花入金盆叶作尘。惟有绿荷红菡萏,卷舒开合任天真。此花此叶常相映,翠减红衰愁杀人”。
最有诗意的,当数汉乐府的《江南》了。“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。鱼戏莲叶间。鱼戏莲叶东,鱼戏莲叶西,鱼戏莲叶南,鱼戏莲叶北。”作为汉乐府民歌,《江南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,回旋反复的音调,优美隽永的意境,清新明快的格调,透着世韵民风,勾勒了江南采莲的美妙画卷:又到江南采莲的季节,荷叶重重叠叠,莲蓬挤挤挨挨。在茂密的荷叶之间,鱼儿在嬉戏。它们忽儿在东,忽儿在西,忽儿在南,忽儿在北,好生快活。
而朋友对此却有不同的见解。他说《江南》是一种相和歌辞,在一个合宜谈情说爱的时节里,青年男子在众多的江南美女中择一而取,满载而归,然而这位“花心男”,穿游于众女之间,一会儿东瞅瞅,一会儿西看看;不是南碰碰,就是北挨挨,朝时看三、暮时倒四,其结果可想而知,必定错过美女、错过季节、错过江南。这在梁元帝《采莲赋》是有佐证的:“于是妖童媛女,荡舟心许;鷁首徐回,兼传羽杯;欋将移而藻挂,船欲动而萍开。尔其纤腰束素,迁延顾步;夏始春余,叶嫩花初,恐沾裳而浅笑,畏倾船而敛裾。”对于朋友话语中的《江南》传递的人性之光,令我到底是惦着江南了。
数年前的初夏,我出差苏州宿于金鸡湖畔。在山温水软山水间,对于朋友说辞我有了些许的同感。
在那一汪的碧荷里,飞鸟在苇荡里站着、唱着,偶而的起起落落,也只是为了换一枝绿,站稳了,再悦唱。我喜欢此刻的鸟,无论是黑的、花的、灰的,还是大的、小的,因为有了它们在芦苇上时起起落落、跳跃雀跃,清晨的风也显得细微而富有活力。忽见一鸟扑腾翅膀飞起,矫健的身影似一俊朗的小伙,在众多“江南美女”的欢声笑语中,穿梭嬉戏于莲叶间,本是可以在其中择一而取,满载而归,可它却在苇花丛中东看看、西瞅瞅,在碧玉莲花中从南看到南,从北瞅到北,以众鸟之间而乐,不是南碰碰,就是北挨挨,我想它会在时光中错过一群美丽、错过一个时节,也错过一个江南吧?朝时看三、暮时倒四,醉里看花、醉了眼、迷了心,或许这是新版的《江南》揉肝揉肠的荷塘莲韵民风所在吧?我站在城市一隅,站在啁啾里、天籁之语中,静谧在思绪中流淌渐澜。
清华园的荷塘,我曾悄然路过。那是前年盛夏的晨曦,在水清木华的清华园里,湖北侧便是朱自清先生的雕像,清瘦的先生正专注着小池塘里的那汪映日荷花。千万片莲叶,如凝碧的波痕,曼妙多姿。微风轻起,露从荷苞滑落,下至花瓣,顺着何梗,直至荷叶。蜻蜓是活泼的精灵,小心意意,脚步轻盈,不带都市的喧嚣,怕惊醒,在荷叶上做着美梦的蛙。偶尔扇动双翅,惊扰了一方的安静,露珠灵动似眸子,三三两两滚动,沿着经脉交融于绿叶中央。宛若“湘妃雨后为池看,碧玉盘中弄水晶”晶莹透亮,惹人爱怜。我坐在“自清亭”的座椅上,侧身倾听水珠与风的交流,心里泛起涟漪,自然而然的想起朱自清来。
其实,同大多数人认识朱自清一样,都因他的文章,诸如《雪朝》《踪迹》《春》《背影》《论雅俗共赏》《荷塘月色》等,文字清新,画面的意象中充盈着情绪,注满了诗意。同为北大同事的杨振声先生描摹得最恰如其分:“他文如其人,风华从朴素出来,幽默从忠厚出来,腴厚从平淡出来。”
朱自清,原名自华,字佩弦,号秋实。北京大学毕业,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、系主任,是中国现代诗人、散文作家。1927年仲夏夜,到清华任教的朱自清在清华园里写下《荷塘月色》,那年他29岁。
《荷塘月色》被收入散文集和教科书,是被公认的一篇散文名篇。记得数年前,语文老师把课堂设在一个月光的夜晚,为讲《荷塘月色》。月光如洗,大家在操场上席地而坐,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《荷塘月色》:“沿着荷塘,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。这是一条幽僻的路;白天也少人走,夜晚更加寂寞”“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,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”于是“微风过处,送来缕缕清香,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”“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。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;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”。记得那时候的学习,就是为了考试,我们总是带着目的性、功利性去背诵《荷塘月色》等课文,当然就不能理解朱自清先生的苦闷?正如朱先生讲的“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。这真是有趣的事,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”。
有幸的是,我在资料上读到了这样一个与严肃的学者朱自清有关的趣事。当《荷塘月色》发表以后,一位读者曾向朱先生提出“这时候最热闹的,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”,其表述是有常识问题的,因夜间的蝉是不鸣叫的。朱先生一时也拿不准了,便询问周围的人,但谁也拿不出蝉夜间鸣还是不鸣的确凿证据。于是,便去请教清华大学昆虫学教授刘崇乐。刘教授为他提供了一本专业书籍的记载作证:“禅一般夜里不叫,但也有叫的时候,该书的作者就亲耳听到过月夜鸣蝉。”对此,朱先生仍取谨慎之态度回信读者:“有位生物学家也说夜晚蝉不叫。以后再版,要删掉月夜蝉声那句子。”此后,朱先生又不止一次地听到月夜蝉鸣,于是写下《关于“月夜蝉声”》的短文,十分严谨地指出:“从以上所述的,可以知道观察之难。我们往往由常有的经验做概括的推论。例如:由有些夜晚蝉子不叫,推论到所有的夜晚蝉子不叫。于是相信这种推论便是真理。其实是成见。这种成见,足以使我们无视新的不同的经验,或加以歪曲的解释。”
前些日子,我跟着总书记的足迹,来到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。“一门父子三词客,千古文章四大家。”三苏祠属古典园林,红墙环抱、绿水萦绕、古木扶疏、翠竹掩映,曲径通幽东厢房、百坡亭、听荷轩、披风榭等楼台亭榭,我们来到瑞莲亭。此亭为眉州牧赵惠芽拓建,状如一朵巨大的莲,立于莲色水光之中,历经历史的沧桑,承载着古老的记忆,与瑞莲池构成了三苏祠不可或缺的天然图画。
站在亭里扶栏望,深翠浅绿的瑞莲池里,或大或小的荷叶从目光的尽头蔓延,密密匝匝,无穷无尽,把整个池塘铺成了一块的浑然天成翠玉。灼灼荷花瑞,亭亭出水中。红千叶、寿星桃、大洒锦、红台莲、唐婉等荷花错落有致地绽放着,或浓或淡、或粉或白,挨挨挤挤挤,花与叶的搭配恰到好处、妙趣横生,微风送来一抹抹瑞香,让人有了“可人千载尚流芳,故宅池中并蒂香”的自然雅致。
“瑞莲兆科甲”,苏池瑞莲一直是眉州的吉祥物。相传苏洵在自家池塘“手种莲其中”,每当并蒂莲盛开,眉州就有学子考中礼部进士。据眉山县志载,仅在北宋、南宋时期319年间,就有886位学子中进士。于是,并蒂莲花便成为眉州一种祥瑞的征兆和科甲的象征。宋仁宗嘉祐二年(1057),苏轼、苏辙兄弟二人同榜登科、父子三人名震京师汴梁,苏祠瑞莲池中的并蒂莲就盛开过一次。明成化年间,眉州州牧许仁特赋诗“可人千载尚流芳,故宅池中并蒂香。莫讶为详在科甲,生前元自擅文章”,视苏池为蜀中文脉最盛之所,将并蒂莲列为眉州八景之首。公元 2007年时的东坡诞辰970年,苏祠瑞莲池里“瑞莲重现”,并蒂莲再次盛开。如今,每年都有成群结队的高考学子拜谒,相信一定会“瑞莲兆科甲”的。
苏东坡对荷花是有感情的。在他的笔下,荷花总是百态千姿。诸如“霞苞电荷碧。天然地、别是风流标格。重重青盖下,千娇照水,好红红白白”“不如玉井莲,结根天池泥”“一朵芙蕖,开过尚盈盈。何处飞来双白鹭,如有意,慕娉婷”等等,让人感受到清欢君子的情怀、诗意人生。我想苏祠瑞莲池更应是中国最有情怀的精神原乡,传递着千古东坡一生清廉为官、清正为民的人性光芒。
现下,一洼清水,一池碧荷,一倾绿草,蒹葭苇荡泛漾数亩方田,潜伏在“口袋公园”里,灵动、轻柔、飘逸,构成了现代城乡的一个个绿肺。城乡的颜值和舒适,便是从这境出绿地开始的。地处川西南一隅的眉山市青神小县城,藏于幽悠竹林间的唤鱼公园、竹林湿地公园、白塔村宋大塘等地,散落着一个个荷塘,宛如娇羞的姑娘藏于深闺,荷花优雅灵动,雀鸟歇脚嬉戏,沐清风、闻蝉鸣、享静谧,寻一份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的田园乡愁。
来源:小白蜀黍,转载请保留出处和链接!
本文链接:https://xiaobaiss.com/post/5806.html
必做手机赚钱项目推荐:
最新!手机做任务赚钱日赚百元★★★★★ 点我查看教程
热门!手机购物返利省钱还挣钱★★★★★ 点我查看教程
必做手机赚钱项目推荐:
最新!手机做任务赚钱日赚百元
★★★★★ 点我查看教程
热门!手机购物返利省钱还挣钱
★★★★★ 点我查看教程